【希望】吉卓云——重回故土报效桑梓 带领乡亲踏上小康路
| 招商动态 |2016-06-06
吉卓云查看大棚蔬菜长势
核心提示:
在宜阳县高村乡,吉卓云与鹅宿村的故事口耳相传,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。
在宜阳县高村乡,吉卓云与鹅宿村的故事口耳相传,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。
故事的开头在1964年。是年,失去双亲的吉卓云刚满6岁,他离开家乡鹅宿村,投奔外地亲戚。后来,乘改革春风,长大的吉卓云下海经商,开煤矿、搞养殖,生意越做越大。尽管吉卓云多次捐资支持家乡建设,但鹅宿村的乡亲们一直过着贫苦的生活。
岁月只在弹指间。2012年,54岁的吉卓云返回故乡,决意拿出平生大部分积蓄创业,改变家乡面貌。4年来,吉卓云一手抓产业,一手抓党建,贫穷落后的丘陵塬正孕育出新的希望……
架电·修路·办教育
从宜阳县城前往西北50多公里之外的高村乡,一路坦途。起起伏伏的丘陵塬上,金黄的田野里麦浪滚滚。
然而,拐入通往鹅宿村的水泥路,是另外一番景致:标准化猪舍和日光温室大棚鳞次栉比,周围是一望无际的烟田和密密匝匝的果园。
“现在,来咱村看不到麦收场景。”在果园打工的村民董焕珍说,如今,土地和荒山全部流转,发展畜牧养殖和高效农业。
3年前,董焕珍可没这份底气。鹅宿是个自然村,72户282口人,有1600亩耕地、1000亩荒坡,人均5亩地、4亩坡。虽地广人稀,但岭高缺水,广种薄收。
其实,董焕珍是鹅宿的媳妇,1995年嫁到村里。此后,她的生活,连着鹅宿的变迁,总是与吉卓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。
鹅宿偏居山隅,董焕珍与丈夫结婚时,还未通电。“家人极其反对我嫁到这一穷二白的山窝窝。”董焕珍回忆。那年,恰逢吉卓云回乡探望,贫穷状况让他震惊。他二话没说,捐资架线,鹅宿结束了不通电的历史。
再穷不能穷教育。吉卓云还出资帮村里建校办学。
“脚下,这漂漂亮亮的水泥路,也是他出资建的。”董焕珍说,过去,村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镇上,遇上大雨就泥泞难行,只能深一脚浅一脚踩着弯弯曲曲的田埂步行。
兴业·回迁·日子美
办教育,兴基建,鹅宿的艰难蜕变,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家的思想。
以前苦熬穷日子,青壮年大量外出打工,小村愈加冷清。
杨新伟是村里最早外出的人之一。他在异乡娶妻生子后,户口也随之迁出,鹅宿成了“记忆中的故园”。
“要脱贫更要致富,唯有办产业,才能聚人气。”吉卓云说。2012年年初,经过深思熟虑之后,他再次回村。这次,他决定拿出1亿元,兴办鹅宿牧业集团。
长期以来,高村乡交通、资源等比较优势不足,鲜有企业愿意落户,招商引资往往是“雷声大雨点小”。乡政府虽然以情招商引来了吉卓云的“亿元工程”,但大伙儿当初心里都还有点忐忑。
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2012年5月,随着一阵鞭炮声响,鹅宿牧业项目开工,年底一期工程竣工。次年7月,二期工程竣工,累计完成投资1.2亿元。这个年出栏6万头生猪的现代养殖企业,成为当地投资最大、见效最快的产业项目之一。
2013年年初,鹅宿牧业投产前,吉卓云发出“英雄帖”,呼吁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就业。彼时,杨新伟横下一条心举家回迁,并重新办理了落户手续。
“家门口能就业,何必远赴他乡。现在轿车都开上了!”杨新伟乐呵呵地说。
流转·就业·三部曲
养殖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,然而大部分群众依然依附于贫瘠的土地。
2012年,在建设猪场的同时,吉卓云不分地力、不论地形,整体流转了村里全部的土地和荒山,承诺每亩耕地每年租金500元。
问题也就此产生。鹅宿“地无三尺平,庄稼望天收”,前些年,地租低至二三百元,也无人问津。对于500元的标准,大家颇有疑虑。
吉卓云深谙市场规律。他的每一个决策,都让乡亲们“喜出望外”。
第一步:在土地流转后,吉卓云先是投资近1000万元,把水泥路和提灌工程延伸到田间地头。如此一来,按市场行情,地租要800元。
第二步:吉卓云自己并未投资农业项目,而是以每亩600元的低价进行二次转包,吸引有技术的能人进驻。地租之所以低于市场价,前提是进驻者必须聘用本村劳动力。如今,项目已吸引7个种植大户投资,全部种植烟叶、大棚蔬菜等高效作物。
第三步:对于1000亩荒地,吉卓云自主经营,发展核桃、花椒、樱桃、沙梨、桃子等经济林,实现效益长短结合。
“目前,农林畜三个板块吸纳就业100余人,村里几乎没有闲人。”吉卓云测算,按人均5亩地,一个四口之家,每年地租有1万元,加上夫妻俩稳定打工,收入4万元,不愁过上小康生活。
党建·福利·小康路
土地整体流转、产业梯次推进,不仅转嫁了农业风险,而且彻底把乡亲们从低效劳动中解放出来,变成了“旱涝保收”的职业农民。
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而鹅宿牧业党支部就是鹅宿村的“火车头”。2013年,鹅宿牧业集团与鹅宿村共建非公企业党支部。吉卓云也将党组织关系从外地迁回,承诺企业盈利将主要用于增加村民福利,带领乡亲们提前实现全面小康。
2014年起,鹅宿村60岁以上的老人,除领取国家统一发放的补助金外,每月都会领到企业按标准发放的300元至500元的“零花钱”。另外,凡考入高中和大学的学生,都有奖学金扶持。
81岁的赵安温原是村里的低保户。如今,他和老伴儿每月拿到村里的补助就有1000元。“逢年过节,全村每人还发3斤肉。你说日子好不好?”赵安温笑容满面。
房子是庄稼人的牵挂。日子红火起来,不少人有意攒钱翻修老屋。如今,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的新社区已经主体完工。不久之后,董焕珍夫妇、杨新伟一家、赵安温老两口都将以成本价搬入新居。
4年来,吉卓云的奉献,带活了鹅宿村。“我是一名孤儿,党培养了我,我要把力量献给群众。”吉卓云说。
夕阳西下,下工的乡亲们正扛着劳动工具,走在回家路上。而这条路,通向富裕,通向小康……
▶▶短 评
从贫困落后的边远山村到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,从村企共建党支部到奋力实现全面小康……短短4年时间,吉卓云带领鹅宿村实现“蝶变”,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乡亲和在外打拼的游子。故事背后,不仅是一个游子报效桑梓的浓浓乡情,更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担当。
“党培养了我,我要把力量献给群众。”吉卓云心中有党不忘恩,心中有民不忘本,用实干和奉献诠释合格共产党员的标准,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时代先锋。
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。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,加快推进“9+2”工作布局,朝着“四高一强一率先”奋斗目标迈进。啃下硬骨头,实现新发展,需要更多党员像吉卓云一样,做群众头顶那朵充满希望和力量的“云”,立足岗位、发挥作用,在实现全面小康的征程中体现信仰的力量。 (云飞)
采编:洛阳市委宣传部 蒋嘉柠 董红哲